1.刮痧療法:刮痧是以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適用于感冒咳嗽、體虛易感、自汗盜汗、發熱中暑、頭暈頭痛、納差不寐、牙痛口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子宮脫垂、關節腫痛、跌打損傷、小兒厭食、遺尿流涎等。
2.平衡罐:平衡罐在平衡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火罐對人體進行調節和治療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失眠,焦慮,慢性疲勞綜合征,頸項痛,腰背痛,肩周炎,頭痛,胸脅痛,風濕痛,腰腿痛,扭傷,胃痛,瘡癤腫痛,毒蛇咬傷(排除毒素)等病癥。
3.火龍罐:火龍罐是完全不同于傳統火罐,它是由玄石加紫砂混合,燒制成設計尺寸的罐體,罐體內有直徑3厘米的艾柱。
適應癥: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強直性脊柱炎,腰背痛,急性腰扭傷,局部肌肉拉傷,便秘,便溏,腹脹,消化不良,濕疹,咳嗽,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子宮肌瘤,外傷骨折后的水腫等病癥 ,以及亞健康狀態調理。
4.拔罐療法: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失眠,焦慮,慢性疲勞綜合征,頸項痛,腰背痛,肩周炎,頭痛,胸脅痛,風濕痛,腰腿痛,扭傷,胃痛,瘡癤腫痛,毒蛇咬傷(排除毒素)等病癥。
5.藥物罐: 以中藥浸煮的木罐或竹罐吸拔于相應的穴位上到達治療疾病的效果。適應癥: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疼痛疾病。
6.刺絡拔罐:于皮膚作淺刺,然后再拔火罐,以吸出少量血液。多用于軟組織勞損、扭傷、肩背或腰腿風濕病等癥。
7.火龍灸: 火龍灸又叫督灸,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灸法,是在督脈上進行的治療,是通過經絡加溫給藥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脈。
適用于男性:腰痛膝軟、下肢沉重、神疲乏力、耳鳴頭暈、尿頻尿急、陽痿、早泄、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礙、性功能減退等一系列亞健康狀態。女性:腰酸腰痛、手腳冰涼、痛經、帶下、月經不調、內分泌失調、更年期提前等一系列亞健康癥狀。
8.固元灸: 固元灸通過灸、罐、藥熨等方法刺激慢性病患者體表經絡,從上到下調節臟腑功能和身體的氣血平衡。適應癥:固元灸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亞健康狀態,對腰背痛、疲勞、失眠、痛風等癥狀有明顯改善,對女性痛經、慢性腎病,不孕不育等癥狀也有明顯作用。
9.艾盒灸:艾灸是借助溫灸盒施以艾灸,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適應癥:安神助眠,幫助緩解壓力。祛風散寒、扶正祛邪、溫經通絡。有助于緩解宮寒、經痛等虛寒疼痛。保養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等癥狀。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
10.盤龍灸:盤龍灸是在施灸的過程中好似一條噴云吐霧婉轉盤旋的火龍,且其功效甚大,可使體內正氣升騰布及全身,尤似真龍護體,這種灸療方法被稱為為盤龍灸。適用于頸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頸肩酸困僵硬、腰痛腰酸、強直性脊柱炎、關節肌肉酸困疼痛、怕冷、腹部冷痛、體虛易感冒等患者。
11.間接灸法: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它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的一種方法。適用于:霍亂吐瀉、痢疾、中風脫證、虛脫休克、感冒、鼻炎、咳嗽、哮喘、脘腹脹滿、痞悶不適、納呆噦逆、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遺精、陽痿、早泄、臍腹結冷、下元虛冷、婦女宮寒不孕、氣虛崩漏、血寒經閉、冷積腹中、二便不通、暴發性耳聾、耳鳴、面癱口喁、風濕骨痛、風寒濕痹、瘡瘍癤腫、癰疽初起、陰疽流注、瘰疬、痰核、蟲蛇蜂蝎咬蟄傷、外痔、瘺管、結胸證、疝氣。
12.麥粒灸:用麥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適應癥:氣血虛弱、眩暈、小兒發育不良、網球肘、皮膚疣。
13.熱敏灸:熱敏灸又稱熱敏懸灸,全稱“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屬于針灸的一種。適用于男性前列腺炎、陽痿早泄、性冷淡、腸胃不適、肩頸不適、腰腿不舒、腰肌勞損、女性婦科炎癥、月事異常、痛經、小葉增生、風濕類風濕、面癱等各類慢性退行性、功能性病變有非常獨特的療效。
14.懸灸:懸灸即為懸空施灸,是不借助于任何灸器以左手按穴、右手持艾的懸空操作的一項中醫外治技術。適用于頸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頸肩酸困僵硬、腰痛腰酸、關節肌肉酸困疼痛、怕冷、腹部冷痛、體虛易感冒等患者。
15.雷火灸:雷火灸療法是用中藥粉末加上艾絨制成艾條,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種灸法。適用于痛癥:風濕性關節炎、頸、肩、腰腿痛、骨質增生等;婦科疾病:痛經、輸卵管炎、輸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腫、月經不調等;男科疾病:陽痿、早泄、前列腺肥大等。
16.養生貼敷:特質調配的中藥,制成藥丸,貼于人體相應穴位,雖在夏季“三伏天”進行,可減輕冬季咳喘癥狀,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膜炎、網球肘炎、老寒腿、肩周炎、膝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骨質增生、陳舊性損傷、創傷性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等病均有療效,適用于畏寒肢冷、四肢關節酸痛、體質虛弱、冬季頸、肩、腰、膝等部位出現疼痛及功能障礙的保健需求人群。
17.浮針療法:浮針療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針等針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等針刺活動的針刺療法,是傳統針灸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產物。適應癥:緩解以下病癥帶來的疼痛現象:慢性頭痛、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腕管綜合征、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膝關節炎、踝關節陳舊性損傷等軟組織傷痛。另外,中醫內科的雜病,浮針療法常有很好的療效,如膽囊炎膽石癥、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潰瘍)、泌尿道結石、慢性附件炎、宮頸炎、頑固性面癱、哮喘發作等等。
18.針灸療法:利用針刺與艾灸進行治療,起源于新石器時代。“針”即針刺,以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適應癥:1,所有的疼痛類疾病。針灸具有疏通經絡,祛除病邪的作用,所以可以有效的治療疼痛。2,中醫對于神經系統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比如腦中風,包括腦梗塞,腦出血等。周圍神經系統病,包括面癱,肢體麻木,肌萎縮等。3,中醫可以治療一些功能失調性疾病,比如說失眠,焦慮,抑郁,婦女月經不調等。
19.杵針:杵針療法是以特制的工具,通過一定的手法,刺激人體體表腧穴,但針具不刺入人體肌膚之內。適應癥:多種急、慢性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如中風、失眠、健忘、外感發熱、咳嗽、頭痛、眩暈、頸腰痛、腹痛、腹瀉、便秘、痛經、耳鳴耳聾等。
20.微針針刺(腕踝針):腕踝針是從腕部和踝部取相應的點進行皮下針刺來治療痢疾的一種針刺療法。適應癥:眼內肌麻痹、視力障礙、面癱、各種疼痛、支氣管哮喘、高血壓、回乳、皮膚病、神經官能癥、腦血管病后遺癥等。
21.耳穴放血:耳穴放血是用一次性放血針在耳穴進行針刺放血的方法。適應癥:邪熱熾盛所致的高熱、抽搐;血瘀不散所致的各種痛癥,扭傷、挫傷、慢性關節炎;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頭痛、頭暈、目眩;肺與大腸實熱所致的眼結膜腫痛、眼內外眥炎、口唇炎、口角炎等。
22.耳部刮痧:耳部全息刮痧是利用刮痧板通過徐而和的手法在耳部進行刮痧。適應癥:各種急慢性病癥,如:扭傷、牙周炎、咽喉炎、頸肩痛、高血壓、冠心病、更年期綜合征、便秘、鼻炎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及失眠等。
23.耳穴貼壓:耳穴貼壓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磁珠等作用于耳穴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適應癥:疼痛性疾患,如各種扭挫傷、頭痛、神經痛;功能紊亂性疾患,如胃腸神經官能癥、高血壓、神經衰弱;過敏及變態反應性疾患,如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患,如糖尿病、圍絕經期綜合征等。
24.中藥透藥理療: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是通過獨創的非對稱中頻電流產生的電場,對藥物離子產生定向的推動力,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過皮膚黏膜快速的進入人體,靶向作用患部病灶。適用于康復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骨科、婦科、兒科、整形美容科等科室,不同的藥物導入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主要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癥狀的治療,以及用于骨關節(如頸椎、胸椎、腰椎、肩周、膝肘關節、手指、足趾)部位急慢性扭傷的鎮痛、消炎及骨質增生的物理治療。
25.中藥熏藥治療:中藥熏藥是利用中藥煮沸之后產生的蒸汽熏蒸全身或局部,通過藥性、水和蒸汽等刺激作用達到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通絡舒筋目的。適應癥:感冒、肌肉疼痛、關節痛、頸腰腿痛、失眠等。
26.穴位貼敷: 以中醫的經絡學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調成糊狀,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適應癥:感冒、咳嗽、寒哮、泄瀉、痛經、咽炎、消化不良等。
27.中藥熱奄包:是將加熱好的中藥包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過奄包的熱蒸氣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到患者病痛之處。應癥:感冒、肌肉疼痛、關節痛、頸腰腿痛、失眠等。
28.中藥封包:中醫中一種特色的療法,它選用幾十味名貴中草藥,進行加溫、熱敷等一系列操作。發揮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強筋壯骨、行氣止痛等作用。適應癥: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各種類型的頸椎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及各種關節損傷所引起的癥狀。
29.經穴推拿: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通過按法、點法、推法、叩擊法等手法放松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適應癥:頸椎病、落枕、胃脘痛、失眠、頭痛、久瀉、月經失調、痛經等。
30.中藥灌腸技術?:灌腸療法是以中藥藥液或摻入散劑灌腸,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慢性結腸炎、慢性腎功衰、帶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塊、慢性痢疾等疾病。
31.中藥離子導入技術?:中藥離子導入儀又稱多功能數碼綜合理療機,儀器將中頻藥物導入和中頻按摩溶為一體,調制中頻電流能促進皮膚電阻下降,擴張小動脈和毛細血管。適用于風濕、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滑囊炎、膝關節痛、跌打扭傷、腰腿疼、背通、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頭痛、面癱、手腳麻木、血栓后遺癥、中風后遺癥、心腦血管病、腦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腦血栓、腦炎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神經衰弱、失眠、坐骨神經痛、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急慢性咽炎鼻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遺精、陽痿、疝氣、結石、囊腫、產后風、盆腔炎、卵巢囊腫、附件炎、乳腺增生及各種男科、婦科等疾病、并且適用于保健、美容、塑體、祛痘等、適用于針灸、推拿、按摩、理療調理范圍內的各種疾病。
32.中藥濕熱敷技術?:中藥熱敷是使用中藥對其熱敷的治療方法。適合于各種閉合性損傷、肢體經絡病、各種痛證。
33.中藥涂藥技術:?中藥涂藥是將中藥制成水劑、酊劑、油劑、膏劑等劑型,涂于患處,通過藥物的滲透作用,達到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癢鎮痛的一種外治方法。適應證:外科、皮膚、肛腸等各科疾病,如瘡瘍、乳癰、跌打損傷、蟲咬傷、燙傷、燒傷、膿皰瘡、痔瘺等病證。
34.中藥足浴:腳為精氣之根,利用熱力促進藥物滲透,將煎好的中藥放入足浴盆中,借助水蒸氣擴張足部的毛細血管,使中藥的有效成分充分地通過毛細血管循環至全身經絡,再循經運行五臟六腑,達到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的作用。適應癥:在治療感冒、失眠、凍瘡、關節痛、婦科病、高血壓、頸椎病、氣管炎、哮喘、肢冷、畏寒、亞健康等疾病時,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